EOD项目火出了圈,变成了“网红”项目,各地政府趋之若鹜,但是在“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大量的项目实施起来并不顺利,甚至很多项目遭遇到失败、烂尾。生态环境部门主导的EOD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尤其对环境现状及突出环境问题的分析,对环境和产业的边界及融合关系把握,对环境治理与产业项目建设内容的关联关系理解等,绝大多数人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正确应用。
下面,我司依据EOD项目规范实施的要求,结合多个EOD项目谋划包装及落地实操经验,旨在通过整理和分析当前各环境治理和关联产业项目的情况,总结出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的三个基本流程,以期对相关行业人士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立项
(一)EOD项目包装和谋划
在项目包装和谋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环境治理的内容并合理规划相关的产业项目。环境治理内容通常包括废弃矿山修复、河道水系流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固废治理等,需要结合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关联产业的规划则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但前提是要实现环境治理项目的融合发展,常见的规划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科创和清洁能源等。
(二)申报资料和审批手续的准备
根据《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申报所需的材料包括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将环境治理项目和关联产业项目分开编制)、按照生态环境部文件要求内容编制的EOD项目入库实施方案、确认实施主体的承诺函(由申报实体和实施主体共同盖章)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申请和立项文件。
第二阶段:项目申报
在项目申报阶段,主要包括系统申报和两轮专家论证评估。首先,实施主体需要将前期准备阶段的文件,包括实施方案、可行性报告、立项手续、承诺函等报送至县级及以上生态环境部门,然后通过系统线上申报至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进行第一轮的专家论证评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将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评估,并提出论证意见。随后,省级部门将方案报送至国家生态环境部。在这一阶段,国家生态环境部将组织专家进行第二轮项目论证,只有通过这一轮专家论证的项目,才能被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第三阶段:招标实施
(一)确定实施模式
项目申报入库成功后,就可以启动招标实施阶段的工作了。首先,需要确定项目的实施模式。一般而言,EOD项目的实施可以采用PPP、“流域治理+片区开发”、ABO等模式。鉴于EOD模式的实施涉及不同行业和具体项目的内容,实践中常常采用混合模式,即部分子项目采用PPP模式,其他子项目采用“流域治理+片区开发”、ABO模式。
(二)编制相关规划
在确认相应的实施模式之后,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方案的编制。首先要在能够实现项目整体收益与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的投融资规划及资金平衡方案。其次,需要确认具体的项目落地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的投融资架构、项目的交易结构、收益来源、回报机制、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边界、项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社会资本采购等事项。
(三)对接相关资源
最后,凭借上述的准备方案,实施主体可以开始对接国开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确定项目贷款相关事项。同时开展对接社会资本、招标代理机构等工作,准备项目招标的事宜。
什么是EOD模式与试点实践呢?
试点申报有什么要求?
试点支持政策有哪些?
一起来了解吧
↓↓↓
下一个:重点项目丨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